台湾向欧美、日本学习, Cl的导入经历了三个时期,深圳品牌设计公司科慧设计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下:
第一时期: 1970年以前。
台湾最早引进CI观念的先驱,是台湾企业执牛耳的台塑关系企业。台塑董事长王永庆聘请留学日本的郭叔雄,设计出波浪形外框,将所有关系企业结合起来,除了表现塑造企业塑胶材料的可塑性外,还象征整体企业体系将绵延不断地蓬勃发展的寓意。这种“多角经营的设计政策”的表现形式,可配合企业体系的发展、扩大,自由地组合、增加。今天,台塑已由原先7个关系企业,发展至11个关系企业,是台湾最大的企业集团每年营业额高达16. 5亿美元。当时由于市场竞争不激烈, CI并不发达。
第二时期: 1971-1980年。
由于出口大幅度扩充,台湾制造业以劳力代工(OEM)的生产模式,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。这一时期的CI属初期发展阶段,普遍偏重视觉设计(VI),而不是整体性的CI。味全股份、大同公司均为其中翘楚。后者利用60周年纪念导人CI,将原来长方形商标更改为圆形标志,并逐步统一大同公司海内外各关系企业与分支机构的标志,企图把公司的形象作大幅度的调整,突破多年来以“民族工业、国货产品”自居的保守形象,进一步塑造“产品行销全球的国际性公司”的企业形象。
第三时期: 1981-1985年及1985年以后。
1985年以前,台湾企业集团通过大规模的垂直整合,配合不断横向扩张的多角化经营策略,形成了一个个组织庞大的企业集团。为建立大型企业良好的形象,企业纷纷利用各种渠道来塑造企业形象。
1985年以后,台湾CI的发展如滚雪球般快速地成长,究其原因:
1.由于企业从单向生产快速转变到激烈竞争的状况,是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
2.由于国际市场的开放,企业开始重视自创品牌,以便与国际市场接轨,使企业走向国际化。
本文系深圳品牌设计公司科慧设计原创,欢迎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kh168.cn